解读I-485 Biometrics 生物识别Code 的要求

简体中文繁體中文
 
梁勇律师事务所 Law Offices of Jonathan Liang
9300 Flair Dr., Suite 105, El Monte, CA 91731
美国境内免费电话: 1-866-661-7705
Tel: (626)288-7900,       Fax: (626)288-7902,
http://www.lianglaw.com                 email: counsel@lianglaw.com

(梁勇律师事务所,lianglaw.com专稿) 送上I-485 收到移民局的收据之后,申请人很快就会收到移民局Biometrics 生物识别 的通知,一般我们也通称指纹通知。

很多申请人在接到生物识别(按指纹)通知Biometric Appointment Notices时不清楚, 为什么上面的CODE代码不同? 有人收到的通知上是CODE 1,也有人收到通知上是CODE2或者CODE 3 我们接到过很多申请人的询问, 还有人怀 疑是否是CODE3就代表背景调查会比较仔细,会被NAME CHECK等等从而影响绿卡批准速度。

其实这些只是移民局要求申请人提供不同的资料, 不同的 CODE 只是表明要求申请人做不同类的生物识别资料采集,这并不影响绿卡批准的速度,以下就是不同CODE所代表的不同要求:

Code 1: 只按指纹

Code 2: 只要照片及签名 (不要指纹)

Code 3: 要照片,签名及指纹

通常Biometrics 中有关指纹(Fingerprints) 部分的有效期为 15 个月,若是指纹调查过期的话,通常必须要重新打指纹才能批准I-485,也有情况是I-485 批准了,但是指纹过期了移民局会再通知打指纹再发给绿卡卡片。一般来说指纹Clear 的时间约为一个星期左右,通常的电脑系统也会在申请人的指纹有效期快到期时通知申请人去重新打指纹。

在你申请I-485 时交的申请费中已经包含了指纹费,不论你指纹打了几次,移民局都不会要求你另外交Biometrics 费。如果你的子女在14 岁之前提出了I-485 的申请,移民局会在你子女满14岁前4个月发出Biometrics 及要求付Biometrics 费的通知,如果你的子女在满14岁后4个月还没有收到通知的话,要尽快与移民局联系要求移民局发出指纹通知。

如果你连续在二三个月内收到二个以上的 Biometrics 通知,而有重覆按指纹的情况发生的话,通常是因为你的指纹不清晰,电脑无法辨识。如果连续二次都无法有效采集指纹的话,通常移民官会将你的I-485 转到National Benefit Center (NBC),届时你会被安排移民面谈,通常移民官也会要求你提供过去5年没有犯罪的证明。

本所提供各类移民及非移民申请免费评估:咨询电话: (626)288-7900 美国境内免费电话: 1-866-661-7705

  • 申请杰出人材及 NIW 国家利益豁免, 请将您的完整履历表 Email 给我们 Send Resume
  • 申请 PERM: 请提供您的工作名称, 工作内容, 公司所在地, 薪水, 及完整的履历表email 给我们,Send Resume
  • 申请H-1B 工作签证: 请提供您的工作名称, 工作内容, 公司所在地, 薪水, 及完整的履历表 email 给我们 Send Resume
  • ***谢谢您阅读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他相关新闻请查看本所网址:http://www.lianglaw.com
    ***若您有相关法律问题,请先咨询自己的律师;若有具体个案问题需要咨询请与本所联络。
     
    梁勇律师事务所 Law Offices of Jonathan Liang
    9300 Flair Dr., Suite 105, El Monte, CA 91731
    美国境内免付费电话: 1-866-661-7705
    Tel: (626)288-7900,
    Fax: (626)288-7902,
    http://www.lianglaw.com
    email: counsel@lianglaw.com
     
    (版权所有:梁勇律师事务所,lianglaw.com)

    由于美國移民法律更動頻繁,本移民律師事務所不對本网內容之時效及完整性提供任何擔保,不足之處請以美國移民局官方資料為准,若您有美國移民, 美國綠卡,  PERM, NIW, H-1B, L-1, E-1/E-2,美國工作簽證,美國親屬移民,美國職業移民,美國移民簽證, 相關問題,請直接咨詢本事務所美國移民律師。□Copyright Law Offices of Jonathan Liang 1999-2010. All rights reserved.